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
傈僳族(lì sù zú)是我国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在怒江地区。傈僳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,丰富着我国的民俗文化,多数人对这个少数民族并不了解,今天,易灵就来谈谈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。
傈僳族简介
最早生活在四川、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,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。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,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,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、保山、迪庆、德宏、大理、楚雄等州、县和四川的西昌、盐源、木里、德昌等县。
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,即藏缅语族的一支,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,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,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。
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。《创世纪》、《我们的祖先》等神话、传说,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,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。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。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,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,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。
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,有“盐,不吃不行;歌,不唱不得”之说。民歌朴素感人,曲调丰富,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,有模仿动物的,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。传统乐器有琵琶、口弦、四弦和芦笙等。
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,种植玉米、水稻、荞麦等。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,崇拜自然。有的也信仰基督教、天主教。
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,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。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。唐代史籍称“栗粟两姓蛮”或“栗蛮”及“施蛮”、“顺蛮”,均属“乌蛮”,分布在今川、滇雅碧江、金沙江、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;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。16世纪中叶,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,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,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。在17-19世纪,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,一部份进入缅甸;一些人迁到老掴、泰国等。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。在历史进程中,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。
傈僳族的节日
阔什节
阔什节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节日,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,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,公历一月是他们的过年月,由于各地的习惯和历称的方法不同,过年的时间也就前后不一。以怒江地区傈僳族来看,大约夏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左右为过年时间。
届时,各地傈僳族同胞同迎新年。节日期间,人们杀鸡宰猪、舂粑粑,采折与全家男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,祈福祛病。有趣的是,他们会把第一块粑粑喂给狗吃。因为傈僳族民间有传说,狗给人间带来了粮种:古时人类浪费粮食,天神大怒,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。这时一只狗奋不顾身,爬上天宫偷来粮种,这才拯救了人间。
到时男女老少身着新衣、抬出酒罐,杀猎宰羊,互相馈赠。小伙子们拿出心爱的琵琶,姑娘们打扮得格外漂亮,人们聚集在一起,互相谈笑,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歌舞。同时举行对歌、跳“锅庄”、射弩比赛等活动。傈僳族人把过年称为“阔什”节。过多长时间,各地,甚至各村寨都有所不同,有的过十天,有的过十五天,但一般就是在“过年月”里过“阔什”节。
傈僳族有民能歌善舞,不论男女老少,人人都能又唱双跳,而尤为喜欢对歌,特别到了过年,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。解放后沪水、贡山、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组织温泉对歌的习惯,每年过年之际,都要带上年食,背上行里炊具赶往怒江州府六库以北十二公里处的温泉,参加“汤泉赛歌会”。届时浊泉边上账蓬林立,人山人海,各地有名的歌手又上一轮,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,就是到了深夜,歌声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响。这样一年一度的“汤池寨歌会”,一直要进行十多天。
射弩比赛也是傈僳族年节的重要内容,人们在聚会歌舞的同时,青壮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,于百步以外置一靶子,比试各人的本领。对僳人来说,弩是必不可少的,几乎家家都有,男子人人都精熟,其弩用野桑或其他硬木制成,弩线用牛筋。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劲才能上弦,可以称得强弩。弩箭用竹或硬木制成。为了提高弩的威力,僳人常常在箭头涂上生草乌等剧毒植物的汁液,这样起到“见血封喉”,射中即亡的作用。
由于地区不同,各地过年的活动也不同,有的过年要首先给耕牛喂食盐,以表示尊敬耕牛一年的辛劳;有的要在家门栽种松树一株,让其代表山神,以酒肉祭奠;有的则要把年食在人们吃喝之前舀一小勺让狗先吃,因为他们认为世上五谷的种子,是狗历尽千辛万苦的飞到天宫中要来,所以要首先慰劳狗的这一大功劳。
收获节
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、十月间举行。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,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,并伴以歌舞,常常通宵达旦,尽兴方散。品尝新酿的酒还不够,男女老少们哈会聚集在村寨草坪上,燃起篝火。老人们围着篝火谈天说地,年轻人们则在火堆旁唱歌跳舞。
傈僳人民崇尚万物有灵,传统节日打斗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。他们在收获节酿新酒,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不过,他们酿制新酒的原料除了新收割的玉米、高粱外,还喜用稗子,并以稗子酒最为珍贵。稗子是一种类似水稻的杂草,酿制时现将其捣碎,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,10天后启封冲饮。稗子酒虽然度数不高,但口感淡而醇,还有解渴提神的功效。
刀竿节
刀竿节,亦作“刀杆节”。傈僳语称“阿堂得”,意为“爬刀竿”。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,流行于云南怒江福贡、碧江、泸水一带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,为期一天。据说上刀竿是为了使傈僳族人具有“刀山敢上,火海敢闯”的精神而设立的。
相传此节始于明代。明正统年间,麓川土司勾结外族,入侵云南边疆,妄图分裂祖国。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鹿川,傈僳族将士上刀山,跳火海,英勇杀敌,赶走了外来入侵的敌人。王骥虽身为汉人,却帮助傈僳族兄弟保卫家乡,并引导他们固定耕作,保护森林,饲养牲畜,让僳傈僳族青壮年习武,日夜操练。但朝廷内的奸臣却诬陷他企图叛变,皇帝听信谗言,把王尚书召回京城,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用毒药把他害死。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他保边爱国的壮举,傈僳族人民每年举行庆祝活动,操练武艺,代代相传,相沿成节。
节日当天,人们身着节日盛装,相继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。会场中央竖二、三根二十米长的粗大木竿,用三十六或七十二把寒光霍霍的长刀绑在两根长竿上,做成刀梯,谓之“竿”。刀梯成一字形,刀刃向上,有三或六处呈“乂”字形,顶部挂有红旗和鞭炮。爬刀竿者多为壮年人,他们身穿大红袍,头缠红布,赤足。在一片欢呼声中,鞭炮齐鸣,锣鼓阵阵。爬刀竿者先绕竿唱歌跳舞后,将斟满的一杯白酒一饮而尽,随即纵身跃上刀竿,赤足踩着利刃,双手捏紧上层的刀面,运气支撑脚掌,一级级地往梯顶上爬,一直爬到插有红旗的刀竿顶上,掏出鞭炮燃放。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。纷纷上前敬献美酒。节日期间,青年男女们还聚在一起,进行对歌、荡秋千、丢烟包(烟盒)等活动,欢歌跳舞,热闹异常。
春浴节
傈僳族每年12月20日会有「澡塘会」活动,不分男女老少可以共浴温泉池,下池前必须脱去衣物,包括女性,仅存内裤下池,但禁忌是严禁窥视行为。另一项意义,年轻男女在这共浴,只要彼此的歌有对上,这对男女就可结伴终身。
傈僳族的风俗习惯
傈僳族的日常生活习俗
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族,都有春浴之习,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,都自带行李、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。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,水将变浑,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,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,用秀兰河的水做饭,饭呈红色,清香可口。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,沐浴后可治风湿病。沐浴期间,大家一同野餐,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。
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(或牛)杀猪宴客。在请客时,不论猪肉、羊肉(或牛肉)都愿放入一锅煮若是有贵宾至,还要煮乳猪招待,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。待客要吃独品菜,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,肉食分吃,剩余可以带走。福贡的一些傈僳族,在遇有客人光临时,主人常用核桃仁、生姜辣椒、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,盛入木碗加盐待客。傈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,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,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,一起张嘴,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,称“同心酒”,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。
傈僳族的婚俗
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,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。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,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,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。婚礼之后,新郎、新娘要互换碗筷,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。
傈僳族的食俗
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。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,即在做饭时,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,中间更换两次水,待米快熟时,放进青菜、白菜直至菜烂。平时很少单做菜,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,全家围着火塘就餐。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。因大米种植较少,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。
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,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,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,然后阴干储存。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,用木难舂去表皮,加上四季豆、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,作为佳馔。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。
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、牛、羊、鸡肉和捕猎的麂子、岩羊、山驴、野牛、野兔、野鸡和河里的鱼,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,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。
常见的蔬菜有青菜、白菜、萝卜、芋头和各种瓜菜、薯类,辅以橘子、桃、花红、梨、季等多种水果。因当地盛产漆油,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。如漆油炒鸡、漆油炖鸡、漆油煮甜酒蛋等。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。
傈僳族家家都养蜂,少则4、5群,多则十几群,每年秋季,家家都酿酒,所用原料除玉米、高梁外,还喜用稗子,并以稗子酒最好。酿酒时,先将原料捣碎,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,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,度数不高,淡而醇,有解渴提神之功效。
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。制作麻迷茶时,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,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-7分钟,取出沥渣,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。麻籽茶洁白,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。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,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,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。
典型食品:有漆油酒、清水煮小猪、猪蹄珍珠粥等。
傈僳族的服饰
傈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,下着及膝黑裤,头戴黑色包头,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,左耳戴珊瑚耳坠。德宏傈僳族男子佩戴长刀,颈戴贝壳颈圈,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,穿白色护腿。女子多穿长百褶裙,也有穿黑色长裤,系围裙,用青布包头,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,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“噢乐”。有的绚丽多彩,有的典雅大方,极有特色。
傈僳族的居住
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,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,否则即认为不吉利。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,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,即僳语称之为“瓦爪”的形式。盖房的前几天,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。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建筑材料,然后请巫师择定吉日,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,一日之内即告完成。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。
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,基本上都是小竹楼。楼上住人,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,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,备三脚架,作为煮饭烤火之用。晚上,全家围火塘而睡,火塘内终年生火。遇有客人来临,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。竹楼下一般为养牛、猪等牲口用,竹楼四周辟为园地,种以瓜果、蔬菜之类。
傈僳族人的这竹楼,简单、实用,它既可以防湿、防兽,且便于搬迁和兴建。一座新竹楼同样在一天之内就要建成,否则认为是不吉利。建时就地取材,全寨相助。新竹楼一旦落成。“寨中男女老少便前来祝贺,主人也殷勤地款待大家,摆上各食物,斟满水酒向大家表示感谢,全村寨的男女老少开畅饮,尽情歌舞。
靠丽江等地的傈僳族人,建筑则多为全木结构的楼房,烟夙用长约一、二立的方木料垒成;上面覆盖着木板。同时,因受双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,少数的傈僳族人家也建筑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子。
傈僳族的丧葬
“傈僳丧葬仪式“人死后停尸于火塘里侧,头前供酒、饭各一碗。若死者为男性,供肉九斤;女性供肉七斤。吊唁者唱祭歌,手持木棍击地板,以示驱鬼,围着尸体跳“斯我堆”(死舞)。实行土葬。坟坑选在较平坦的山坡间。尸体放置方位依地形而定,头枕高处,侧卧,面向太阳出处。并将死者生前使用的弩弓、刀、木碗、烟袋以及织布梭、针线和玉米等,装在布袋里,挂于墓前木桩上。
过年时,举行对亡故亲属的祭祀,供奉酒、饭各一碗,肉一块。如果兄弟未分家由长兄主持;分家后则各家分别祭祀。祭时各家门口插上松枝,其枝数同自家人数相等。
傈僳族的禁忌
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,禁止蹬踏或移动,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,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;忌伤害蜘蛛;丧事期间,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,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。 产妇分娩时,外人不能闯入室内,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。
本文由易灵在线算命一条街网整理发布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(周易算命:http://www.d02.cn/)
上一篇: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 下一篇:京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