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灵算命网

火把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

编辑:易灵网编辑(www.d02.cn) 日期:2015-06-08 08:59 来源:易灵算命网 浏览:
  火把节,又称星回节,是西南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基诺族、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  
  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前后三天举行,北斗星斗柄上指,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,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,俗有"星回于天而除夕"之说,相当于彝历的新年,因此又称过大年。
  
  从火把节传承的内缘特点上看,似乎与古羌人有历史渊源的民族都过火把节。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集区,也是至今保存彝族文化最古朴完整的地方。火把节以彝族和白族最为隆重和富有代表性。

  火把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
  火把节与星回节
  
  明正德《云南志》卷二《云南府·风俗》说:“星回节,俗云火把节。”意思是“星回节”为通行的说法,或者雅称,而“火把节”为俗称,是同一民俗节日的雅俗称谓的区别。若果真如此,则先有“星回节”,后有俗称“火把节”。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和谈迁《谈氏笔乘》也都提到“火把节”又名“星回节”,清雍正勅修《云南通志》卷八“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”。
  
  火把节历史源远流长,据说源于汉唐时期,较早的汉文文献记载为五代时期的《玉溪编事》,见于《太平广记》卷四百八十三《南诏》引述:“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,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”骠信与赵叔达均有诗作,《广记》引录,《全唐诗》卷七百三十二收载:南诏酋驿信《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》:“不觉岁云暮,感极星回节。”题注:“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。《唐书》:南诏官曰清平者,犹唐之宰相。”赵叔达《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》:“法驾避星回,波罗毘勇猜。河润冰难合,地暖梅先开。”前蜀佚名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:“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,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骠信诗曰:‘自我居震旦,翊卫类夔契。元昶同一心,子孙堪贻厥。’清平官赵叔达曰:‘下令俚柔洽,献探弄拣来。’其国谓天下为震旦,词臣为清平官,谓朕曰元,卿曰昶,百姓俚柔也。”
  
  较早对火把节进行描述的是元代李京所著《云南志略·诸夷风俗》。方国瑜据元明史料和地方志记载认为火把节就是星回节。陈久金等《彝族天文学史》亦云火把节就是星回节,“按照传统的方法,将彝族新年译为星回节是很合理的。但又为什么称为火把节呢?很简单,因为过节时的一项显着活动是洒火把,它给人们造成很深的印象,久而久之,‘火把节’就成为星回节的一个通俗称呼流行开来,以至掩盖了这个节日的真实意义”。今天,火把节在云南白族中称谓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,如“付哇勿”(六月二十五日之意)、"搭希回”(燃柴火之意)等。据有关文献记载,从唐代的南昭直到明代,“搭希回”这个白语节日译为汉语以“星回节”居多。
  
 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“火把节”(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)和“星回节”(南诏岁暮时的节日)相差半年时间,是两个不同的节日。游国恩《火把节考》云:“滇俗称火把节为星回节,此大误也。‘星回节’者,乃南诏岁终之节日,与旧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之火把节绝不相蒙,而滇中方志及文人著述几无有不误者也,然火把节之误称为星回节,昔人已有辩之者,特相沿既久,多习而不察尔。”朱文旭等《阃于彝族火把若干问题的探讨》亦提出:《彝族天文学史》认为“火把节”即“星回节”,但未能解释为何一个在十二月一个在六月的问题,从有关史料和民俗来看,“星回节”在古代专指彝族年,是“星回岁终,阴阳已交,劳农享腊以送故”(《汉书·天文志》)。但他们或没有注意到明弘治《贵州图经新志》卷十《普安州·风俗》:“火炬二节,州志: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之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屠豕宰牛以祭其先,小儿各持火喧戏于市,如上元岁除然。”嘉靖《普安州志》卷一《舆地志·风俗》所记相同。所谓“冬夏二季月”,即指六月和十二月,以此弥鏠时间上的不同。这种解释,或不无道理。
  
 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
  
  一、起源
  
 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。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,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。一说出自《南诏野史》及师范《滇系》,这两书载: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,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,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,夫不从而被杀,慈善闭城死,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。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;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
  
 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,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,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,保护庄稼生长。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"都则"即"祭火"的意思;在仪式歌《祭火神》、《祭锅庄石》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。火把节的原生形态,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。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。
  
  二、传说
  
 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,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,其中影响最大,流传最广,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,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。
  
 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,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,白天有烈日的暴晒,晚上有强光照耀,土地荒芜,妖魔横行,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。就在这个时刻,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,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,治服了肆虐的洪水,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。从此,天下风和日丽,水草丰茂,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,世外桃源般的生活。
  
  三、从明清文献探讨火把节的来历
  
  1.纪念阿南夫人说
  
  明谈迁《谈氏笔乘·纬候》:“云南六月二十五日入夜,家家束松明为庭燎。杂以草花高丈余,燃之,杀牲祭祖。老少围坐火下,饮酒达旦。自官署都邑以及录村田野,无不皆然,谓之火把节,又谓星回激。相传汉夷酋阿南夫人为人所俘,誓不从贼,以是日赴火死。国人哀之,因为此会。”明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引明杨鼐《南诏通记》云:“汉时有酋长曼阿奴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其妻阿南,汉将欲妻之,赠奴衣饰。阿南恐逼己,绐之曰:‘能从我三事则可:一作幕次祭故夫;二焚故夫时衣,易新君衣;三令国人遍知礼嫁。,明日如其言聚国人,张松幕置火其下,阿南袖刃出,令火仪盛,乃焚夫衣,告曰:‘妾忍以身事仇?’引刀自断,身扑火中。国人哀之,以是日燃炬聚畲以吊节妇,亦名星回节,盖腊月二十四日也。”天启《滇志》卷十五《人物志?列女》亦载其事,云_汉阿南,酋长曼阿奴之妻”,“自引刀断身仆火,国人袁之,每岁以是曰然炬聚会吊之,后人为名星回节。及南诏灭六诏,亦以是日举火,或以星回节为灭六诏遗事,非是”,没说又名“火把节”。清乾隆赵文哲《娵隅集》卷七《火把节》诗题注谓“火把节,亦名星回节,汉元封间楳榆有曼阿娜,为汉裨将郭世宗所害,并欲得其妻阿南”云云。光绪二十七年刊《昆明县志》卷二《风土》亦有记载。“卢回节俗曰火把节,当六月二十四五日两日,斫松枝为燎,高丈余,入夜争然之村落,用以照田,以炬之明暗占岁豊歉,座市群儿并杵松脂作粉,互相烧洒为栽。其缘始云:汉之时有夷妇阿南,其夫为人所杀,南誓不从贼,即以是日赴火死,国人哀之,因为此会。”由此可见,火把节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  
  2.火烧松明楼说(慈善夫人殉国说)
  
  明王士性《庚志绎》卷五:“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,云是日南诏诱杀五诏于松明楼,故以是日为节。”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:“钱尔栽接:‘袁懋功《滇记》云:南诏皮运虽减五诏,得其土地,而遗裔尚存。乃于国中设一楼极其华丽,楼上陈设锦繍,户牖板楣,悉用松明。(松木心有脂者,易发而难息。)每宴臣下,登楼饮酒尽欢。至是年六月(《滇载记》作仲夏)±十五日,值祭先之期,令人招五诏助奠,至期祭毕举宴,延众登楼欢饮。须臾,皮暹阁徉醉下楼,击鼓发火焚楼,各诏酋领尽死,国人始用松明之意。今滇中于是夕衢巷皆举火,名曰星回策。’(俗言火把节,野史作火节。)”《滇志》卷十五《人物志?列女》:“唐慈善,却败诏妻也。开元间,南诏请合六诏为一,遂因星回节会宴,以火灭之。明日,各诏妻寻夫骸不识,惟慈善舁之以归。”此又说明,“星回节”在唐开元时即已存在,亦印证了上引《滇志》为纪念阿南夫人,后人以其殉节之日为“星回节”。清赵文哲《娵隅集》卷七《火把节》诗题注也说:“唐开元间有邓赕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,会饮于松明楼……”《昆明县志》卷二《风土》:云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,将诱而焚杀之,遂并其地,邓败诏妻慈善,谏夫勿往,夫不从,乃以铁钏约夫臂,既往,果被焚。慈善迹铆得夫尸以遗。皮罗阁闻其贤,欲委禽焉,慈善闭城死。滇人以是日然炬吊之。”
  
  3.欢迎孔明平南回辙说
  
  明谈迁《谈氏笔乘?纬候》:“一云孔明是日擒孟获,侵夜入城,父老欢呼,设庭燎迎之。(《滇程记》)”此说似不可信,高上桂《星回节考》就提出了质疑(参下引)。王士性《庚志绎》卷五:“或云孟获为武侯抡纵而归,是日至滇,因举火祓除。”清道光二年《西昌县志略》卷一《风俗》:“六月二十四日,家家晚上门前悉树火炬,照耀如同白日,世俗讹传以为土主冯神,兹土乡人迎之,遂成风俗,其说不经。闻之故老’乃武侯平南回辙过此,土人喜之,因天色已晚,乃火炬迎送云。”又卷二《艺文》载《建昌竹枝词?火把节》:“连乡火把照天红,六月为期问土风。一自平蜜回辙后,至今人念武侯功。”这一传说是对诸葛亮为当地民族所做贡戏的肯定和褒扬。
  
  4.梁王擒杀段功说
  
  明王士性《庚志绎》卷五:"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。……或又云是梁王擒杀段功之,命其属举火以禳之也。二十后各家俱燃巨燎于庭,人持一小炬,老幼皆然,互相焚燎为戏,烬须发不顾。贫富咸群饮于市,举火相扑达旦’遇水则持火跃之。黑盐井则合各村分为二队’火下斗武,多所杀伤“自普安以达于云南’一境皆然,至二十五乃止。”道一传说流传不广,但文中对火把节活动情形的描写,却非常生动。
  
  5.吊忠臣王忠文说
  
  明江盈科《雪潘谈襄·滇中火节》:“滇省风俗,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,各家俱束苇为蕖,高七八尺,凡两树置门首,遇夜炳燎,其光烛天。是日各家俱用生肉,切为脍,调以醸蒜,不加烹饪,名曰吃生,总称曰火节。问其故,谓吊忠臣王祎留此记。盖祎受命人滇,说元梁王降,王反杀祎,醢其肉。若尔,则炳藁可也,奚为食生为耶?夫楚人竞舟吊屈子也,晋人禁烟伤介推也,皆有不忍之意焉。王公被醢,而滇俗斫脍食生,毋乃倒置乎?存炳火革食生可也。”这一说法,作者的疑惑不无道理。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:“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为火把节。是日,人家缚茭芦高七八尺,置门外爇之,至夜火光烛天。又用牲肉细缕如脍,和以璧酰生食之。问其原,则是日为洪武间?遣待制王忠文(祎)说元梁王纳款不从,为其所醅,以此立节。亦晋人禁寒食、楚人投角黍之意也。但考忠文被害为十二月廿四日,何以改为六月?即介推亦以五月五日亡,似当与屈正平同日受唁,今移之清明。乃知古今传谏不少矣。”沈德符对此说法提出质疑,据介之推以五月五日亡而“今移之清明”,以为是“古今传讹”的结果。谈迁《谈氏笔乘?纬候》“或云吊忠臣王祎,非也”。因此,这一传说可信度不高,在今民间没什么影响。
  
  火把节的习俗
  
  到了火把节之夜,彝族各村村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,各家的小火把则放在大火把的四周,以示团结齐心。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,围着火把唱歌跳舞,通宵达旦。男子的活动主要是摔跤、赛马、斗牛、斗羊和爬杆等,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、跳舞,也有的向小伙子"敬酒"。
  
 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,人们在节日里接触、认识以至谈情说爱。火把节的高潮在晚上: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,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,边走边唱,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,火把相连,形成条条火龙,照亮了茫茫黑夜,蔚为壮观。
  
  在彝族地区,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,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,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。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,称作开"火神会",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,严禁触踏和跨越。
  
  到了节日,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,到村寨田间活动,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,或进行集会,唱歌跳舞,或赛马、斗牛、摔跤。近代,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  火把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
  火把节传统文化的意义
  
  1、“火把节”是彝族等族人民政治生活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是群众的精神食粮。
  
  2、“火把节”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,促进邻里和睦、民族团结。
  
  3、“火把节”是彝族等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。
  
  4、“火把节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。
  
  5、楚雄火把节融入时代特色,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  
  6、火把节原是彝族和白族先民"祭天过岁,祈求丰年"的一种古老习俗,是纯粹的祭祀活动,也有夏季驱蚊灭虫的祈禳意义。
  
  7、火把节是为了纪念先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精神。
  
  与火把节有关的歌曲:《火把节之夜》
  
  火把节之夜》为一首中阮独奏曲目。乐曲描述了彝族人民庆祝火把节的情景。
  
 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在这天晚上,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,青年男女们也藉此互诉衷肠。此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。
  
  乐曲共分为三段:第一段引子以后。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轻柔地奏出。极富歌唱性,舒展柔美。
  
  第二段欢快明朗,由三个部分组成:第一部分从轻快诙谐到热烈奔放,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;中间部分,旋律时而温柔轻捷,时而优美明朗,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语;第三部分用夹扫演奏,强烈有力,描绘了人们狂欢的场面。
  
  乐曲的第三段是主题的再现,音乐优美宁静,富有韵味。

本文由易灵在线算命一条街网整理发布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(周易算命:http://www.d02.cn/)

上一篇:回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下一篇:开斋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

编辑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