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诞生并流传至今,每个字背后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。
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、伦理道德、哲学思考、审美意识等等,都隐藏在一个个的汉字演变过程中,值得我们去探寻,去思考。
以汉字诞生背后有趣的冷知识和真历史作为汉字学习的切入点,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,记忆更加深刻,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字诞生的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:
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彩虹的说法:如果彩虹出现在东边,表示天空即将放晴;如果彩虹出现在西边,表示隔天将会继续下雨,等等。
然而在古代,人们并不把彩虹当成美丽的自然现象,而是视为天气变化前的预兆,还是种凶兆。
古字把彩虹画成双头蛇,因为古人把彩虹看成是一条出现在天空中的双头蛇,这条双头蛇蛇头朝下就像是在喝地面上的水,并且会将水喝干,所以谣传只要有彩虹出现,不久之后必会有旱象发生。
字义说明 彩虹;许慎强调,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,形状像是一条长虫,由虫与工组合而成。
字形说明 采仰视角度,取彩虹横跨空中之形造字。最初是画一条双头蛇,蛇头朝下,中间为长弧形的蛇身(图1);演变至今,字形结构已改变:图1 →图2。
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农具耜;耜是古时人们用来翻土的农具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。
在牛犁出现之前,耒耜为人力整田的主要农具,也因此耒耜成为古时农具的代名词。
耒耜的发明同时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,而力的古字画的就是古代农具耒的形状,上边有长柄,下端弯曲分开的部分是耒头。
字义说明 力气;许慎认为力是人身体筋脉的样子,而后世文字研究学者则认为力应当是一种农用工具,作者亦将力视为农用工具。与力有关的字, 有功、助、努、动、劳等。
说文解字 “ 筋也,象人筋之形。治功曰力,能圉大灾。凡力之属皆从力。”
字形说明 采直视角度,取力之形造字。最初画出上半部的木杆,下半部为翻土器(图1、图2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 →图3。
在古代,道与路是有差别的,路是由人不断重复走动后自然形成,道则是经由人工刻意修建而成。
秦始皇时期,曾大力修筑驰道与推行车同轨,因为古时到处都是泥巴路面,每当下过雨后,大大小小不同车轨的马车轧过泥巴路面,等到泥土干了就变成又干又硬、凹凸不平的路,不仅人难以行走,就连马儿也很难在上面奔驰。
因此,秦始皇就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周修建驰道,一是为了方便他可以到各地巡视,二是发生战争时便于快速补给军备与粮食。
秦始皇当时修筑的驰道有一定的标准,必须宽五十步,宽度统一才方便马车的行驶与军队的行走。这就是所谓的道。
古字道有两种表示:一种是“”,表示一个眼睛在道路上,隐含领导的意味;另一种是“”,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。
字义说明 路;许慎解释,道是指人所行走的通路,由辵与首组合而成。现今辵以辶表示。
道的表现方式有许多种:第一种,画出外围的道路形状,而里面是眼睛的形状(图1),表示引导的意思;第二种,画出外围道路的形状,人位于道路中间之形(图2),表示人所走的通路。演变至今,字形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,属半包围结构。
字义说明 马路、道路,供人或交通工具通行的通道;许慎解释,路是由足与各组合而成。
说文解字 “道也,从足,从各。臣铉等曰:‘言道路人各有适也。’”
左边是腿,右上部是脚印,右下部则是一个口(图1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略有改变:图1、图2 →图3,属左右结构。
常用词汇 穷途末路 冤家路窄 走投无路 路遥知马力
在古代,贝币是以朋为计算单位,朋的古字像架子上挂着贝壳的样子,所以古代才会将十个贝币称为一朋。后来延伸为朋友的意思,所谓“同门曰朋,同志曰友”。
在古代,朋与友其实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关系。“同门曰朋”是指与自己在一起学习的人,类似同学的关系;“同志曰友”则指因有相同兴趣或想法而在一起的人。
字义说明 朋友;古代货币单位,十个贝壳(或二十个贝壳)为一朋;许慎将朋字视为古字的凤来解释。与朋有关的字,有崩、棚、绷、鹏、堋等。
说文解字 “古字凤,象形。凤飞,群鸟从以万数,故以为朋党字。”
画出两串贝壳(图1、图2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,属左右结构。
远古时期部落族群间常有战争,胜利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粮食或土地,而战败的士兵成为战俘后,往往过着悲惨的奴隶生活。
因此,各个部落为求战胜便制造出许多精密的武器,或者发展出各种战术与奖励方式。
战国时期的商鞅为激励将士全力奋战,制定了一种奖励制度——首级制。
只要将士在战场上砍下敌人的头颅,带回后即可获得奖赏;提回的敌人首级愈多,奖赏也愈多。
除了首级制之外,有些是以割取敌人耳朵的数量来统计杀敌的多寡。取的古字左边是一只耳朵,右边是一只手,就像是手提着耳朵的样子。
字义说明 拿取;许慎解释,取有割下左耳之意,引申为捕取的意思,由又与耳组合而成。
字形说明 采直视角度,取耳朵与手之形造字。一只手拿着一只耳朵(图1、图2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,属左右结构。
在古代,战俘成为奴隶后是没有人身自由的,每天被严密地监控,必须做许多苦役。
在劳役中犯错或是想逃跑,便会被刺瞎一只眼睛以示惩戒;奴隶瞎了一只眼睛后行动不便也不容易逃跑,控制奴隶行动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古代社会有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之分,贵族享受所有的特权,一般平民百姓没什么人权可言,更常常被贵族们视为奴仆或奴隶。他们一旦犯错,就会被施以责罚。
民的古字画眼睛被一尖锐物插入的样子,所以民这个字最初是表示奴隶的意思。
字义说明 民众,民最初是指奴隶或战俘;许慎解释,众人懵懵无知的样子,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将战俘眼睛刺瞎以为奴隶,民字像奴隶之形。与民有关的字,有眠、氓、泯、岷等。
说文解字 “众萌(注:同氓)也,从古文之象。凡民之属皆从民。”
字形说明 采直视角度,取眼睛插入一尖锐物之形造字。
画一尖锐物插入眼睛中(图1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。
古代城门或宫门都有严谨的门禁,几点开门、几点关门都有规定,只要时间一到就要关门禁止进出;而守门人关门时除了将两扇门板闭合起来,最重要的便是架上一道横木,专门用来关门的横木称为门闩,闩的古字即画门上有一横木可将门紧闭。
由于城门或宫门的门闩既重且长,开关门时必须好几个人一起出力,才能抬得起门闩。
唐代武则天时期,门闩还有一种特别的功用,即是作为武举科考的项目之一——翘关,武举考生必须抬得起门闩才有机会入选,其实翘关就类似现今的举重。
用双手将门闩举起,古人就以此动作造了开这个字,开的古字就是画双手准备将横木向上抬起的样子。
画出门内有一横木可使门推不开(图1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略有改变:图1 →图2。
对古人而言,绳索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也可拿来协助记录事情,甚至用来治理国家大小事。尤其在文字尚未发明前,原始部落领导者就是利用绳子来记录管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。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序中就曾提到古人结绳记事:“事大结其绳大,事小结其绳小。”
遇到重要的事情会用粗大的绳索打个大结,小一点的事则用细小的绳子打个小结,可见文字发明前古人对绳索的依赖度很高。
绳索最初的概念与来源其实很简单,就是随手折取野外路边的草茎或藤蔓作为绳索使用,所以索的古字上半部是草叶的形状,下半部是草茎缠绕的样子。
简而言之,索这个字的原始形象便是将草茎藤蔓相互扭卷起来,成为一条长长的线。
上面是草木,下面是编织的绳子(图1、图2);上半部草木形象改为“十”,下半部仍是绳线(图3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。
周朝的始祖后稷名“弃”,他有一段神话般的身世传说。
据说弃的母亲有一天在郊外踩到一个大脚印,过了不久就怀孕了,后来顺利生下一个男婴,但这婴儿却被认为不祥,于是弃的母亲就直接将他丢弃野外。
原以为这婴儿会被路过的野兽吃掉或踩踏而亡,结果却反而吸引了许多动物自动围在他的身边保护他。
之后弃的母亲又把他放置在冰冻的河面上,没想到又有大鸟飞来,用羽毛覆盖保护弃。
种种迹象显示,弃是个很特别的婴儿,可能受到神灵的保佑。
由于三番五次将他丢弃在野外,所以给这孩子起名为“弃”。
弃的古字就像一双手捧着竹箕,箕中有个孩子,准备将箕中孩子丢弃的样子。
双手持箕,箕中有孩子,像欲将孩子丢弃的样子(图1);代表孩子,下面是头,上面是身(图2);中间箕的形象改变,下半部是一双手,上半部是一孩子(图3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结构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。
中国人见面时的问候语,反映出不同时代人民的生活状况,像老一辈人碰面时,总习惯相互问候“吃过饭了吗?”或“吃饱没?”
简单一句问候语显见在物质缺乏的时代,有饭吃或者能吃饱,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。
若将时间向前推到远古时期,我们会发现当时人们的问候语是“无它?”
这透露出古代一种惧蛇的心态,它是指蛇,它的古字画出蛇头、蛇身与蛇尾的形状,意思是问有没有蛇。
“它”左边加上一个“虫”即成了“蛇”字,蛇的古字画出两条蛇的样子,表示蛇很多。
远古时代遍地荒烟蔓草,蛇容易藏身其中,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容易被蛇攻击,轻者遭受皮肉伤,重则危及生命,以致古代先民对蛇充满恐惧,所以见面时会互相提醒附近有蛇出没。
字义说明 代名词,称人以外的事物;蛇的字源;许慎解释,一种身体弯曲且长的虫,上古时代,草丛里易躲藏蛇群,人们出门时会相互提醒、询问是否有蛇出没。
上半部是人的脚部形状,下半部代表一条蛇,蛇攻击人的脚部(图1);画出蛇头、蛇身与蛇尾(图2、图3);演变至今,字形线条改变:图1、图2、图3、图4 →图5。
远古时期的中国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,之所以能将分散的部落整合成统一的国家,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。
司马迁《史记》记录了黄帝与蚩尤两大部落间的战争,双方对峙多年,黄帝部落最后是通过造“鼓”才击败了蚩尤。
古籍记载,黄帝与蚩尤曾经激战了九次,黄帝一直无法战胜,后来受到天神的启示,造了一种鼓,名为夔牛鼓,它是用夔龙的皮打造而成。
黄帝一共造了八十面鼓,鼓声可以震至五百里之外,黄帝就是靠着鼓声壮大了军威,才顺利击败蚩尤一统中原成为共主。
“鼓”是由“壴”与“支”组合而成。左侧即壴,最上面是鼓的装饰物,又称为羽葆与华盖,中间则是鼓面,最下面是鼓的立架。右侧表示一只手拿着木槌,线条直线化后就成了“支”这个字。
整个鼓字就像是手拿木槌敲击鼓面的样子。击鼓时会发出彭彭的声音,彭的古字,右边三条斜线就像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。
字义说明 打击乐器;许慎解释,春天万物破皮甲而出时,击鼓为之庆祝。《周礼》将鼓分为六种:雷鼓有八个鼓面;灵鼓有六个鼓面;路鼓有四个鼓面;鼖鼓、皋鼓、晋鼓均只有两个鼓面。
左边是一个鼓形,右下为手,右上为木槌,像手持木槌敲击鼓(图1);左边是上下两个鼓,右边仍是手持木槌的样子(图2);中间圆弧形的鼓身,下方有两条立脚,上方是鼓的装饰(图3);演变至今,鼓形略有差异,但仍保留手持木槌击鼓的样子:图1、图2、图3 →图4。
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
上一篇:保证姓名合适,新生儿起名常用技巧
下一篇:怎样为孩子起名才能够达到改运助运的效果